今年龍年,台灣新生兒出生率卻不如預期,呈現令人憂心的低迷狀態。根據統計,2024年1月至9月,新生兒數量較2023年同期減少了近2000人,這個數字讓許多專家學者開始擔憂,台灣的少子化問題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。
低迷的出生率並非單一因素造成,而是多重社會現象交織的結果。生殖中心院長胡玉銘醫師指出:「今年1-9月新生兒較2023年同期減少了近2000位新生兒,出生率嚴重降低已經是國安問題。」他進一步分析,台灣年輕人晚婚晚育的趨勢日益明顯,30-34歲女性有偶率僅41.4%,女性第一胎平均生育年齡為31.5歲,高於歐洲的29歲。「晚婚晚育已是現在的社會趨勢,而台灣晚育的情形比歐洲還要嚴重。」胡院長強調,期盼各界能夠看見因法規而受苦的人們,以及台灣低靡的出生率,讓《人工生殖法》的修訂更貼合台灣社會現況。
值得關注的是,現行《人工生殖法》的限制也成為影響生育率的重要因素。許多有意願生育的單身女性、同志伴侶和離婚女性,因為法規限制無法透過合法管道實現生育願望。 主任醫師黃馨慧觀察到:「未婚族」就診診次近三年來已經成長了6成,這6成之中大多可分為三個族群:事業有成、高學歷且年紀稍長的單身女性;同志;離婚女性。黃醫師表示:「從這部分其實也可以看到,如果國內法律通過,讓單身女性、同志也可以做試管嬰兒等人工生殖,對台灣的生育率應該會有所幫助。」
醫師張翊恩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:「台灣通過同志婚姻已久,而且單身女性也越來越多,但她們都被法律遺漏…透過醫療人員協助進行人工生殖,不僅能提高受孕率,也能兼顧安全性。我們期望,政府能完善生殖法規,保障國人的生育自主權。」
這項數據也反映在生殖中心的統計上:未婚族群的就診人數近三年增長了6成,顯示有許多人渴望擁有自己的孩子,卻受限於法規。這些人中,部分選擇赴國外求子,或冒著高風險尋求非法途徑,例如「滴精法」,凸顯現行法規的不足。
- 關鍵數據:2024年1-9月新生兒較2023年同期減少近2000人。
- 關鍵數據:30-34歲女性有偶率僅41.4%。
- 關鍵數據:台灣女性第一胎平均生育年齡約為31.5歲,歐洲為29歲。
- 關鍵數據:未婚族群就診生殖中心診次近三年增長6成。
這是一則具時效性的報導,反映了台灣目前嚴峻的少子化問題,以及相關法規可能造成的影響。專家們呼籲政府正視此問題,積極檢討並修訂《人工生殖法》,讓更多渴望擁有孩子的家庭能實現願望,為台灣的未來注入新的活力。 這不僅是醫療議題,更是牽涉到社會、經濟及國安層面的重要課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