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2
立法院昨日三讀通過《國土法》部分條文修正案,將《國土計畫法》的實施日期延後至2031年,此舉引發社會各界熱議,尤其環保團體的批評聲浪更是此起彼伏。這項延遲實施的決定,是近期最受關注的議題之一,其影響深遠,值得我們仔細分析。
此次修法源於民間,特別是農民,對於《國土計畫法》的強烈反彈,以及部分縣市政府未能及時完成國土功能分區圖的提報。原訂於2025年4月30日實施的《國土計畫法》,如今被延後六年,其間的利弊得失,備受爭議。
- 延宕原因: 除了農民擔心農地價值受影響外,部分縣市政府的國土功能分區圖尚未完成提報,也是造成延宕的重要因素。此外,政府與民間的溝通不足,以及國民黨持續散播不實訊息,造成民眾恐慌,亦是推動修法的重要背景。
- 修法過程: 朝野立委共提出逾30個修法版本,經過一番激烈的討論與協商後,最終達成共識,將實施日期延後至2031年。內政部雖然表達遺憾,但仍尊重立法院的決議。
- 各方反應: 內政部表示「深表遺憾但尊重」此決議,並呼籲桃園市、南投縣盡速提報分區圖。國民黨立委徐欣瑩則指出,民眾和農民對國土計畫法仍有許多疑慮,政府溝通不足、配套措施不完善,相關子法也未完全到位。地球公民基金會則批評國民黨在國土計畫推動過程中,散播不實訊息,造成民眾恐慌,嚴重阻礙計畫的推動。
- 子法進度: 目前23項子法已發布16項,其餘7項將配合母法修正後發布。
- 環團的憂慮: 環保團體擔憂國土計畫延宕將加劇農地破碎化、助長政商勾結炒作土地及浮濫開發。
- 民進黨的說明: 民進黨團書記長蔡易餘表示,部分縣市尚未繳交國土功能分區圖,導致中央政府難以整合。
此次《國土計畫法》延後實施,雖然解決了短期內部分縣市政府的困境,但也引發了對於長期環境保護及土地規劃的隱憂。 農民、地主對於國土功能分區可能限制開發的疑慮,也需要政府積極溝通和解決。這項議題的發展,值得持續關注。
本報導為即時新聞,內容將持續更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