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的房屋交易量是否有下降的趨勢? 台灣房屋交易量確實呈現下降趨勢,但並非全面崩盤,而是呈現「價穩量縮」的格局。 綜合分析 總體趨勢:交易量呈下降趨勢,但房價修正幅度有限。 許多專家預測2025年台灣房市將呈現「價穩量縮」的格局,交易量可能持續低迷,但房價不會大幅下跌。 多份報告指出,2025年初台灣六都的房屋交易量均呈現明顯下滑趨勢。 2025年1月,六都的買賣移轉棟數較去年同期減少了43.2%。 新北市與南二都(台南、高雄)的交易量已寫下近九年、近八年新低。 永慶房屋業務總經理葉凌棋預測,2025年全台成交量將縮減至27.8萬至28.8萬棟,較2024年減少18%至21%。 影響因素:多重因素交織,共同促成交易量下降。 政策調控: 央行持續實施信用管制,限制貸款成數,提高貸款利率,對投資客及換屋族產生影響。 囤房稅2.0 促使多屋族將戶籍遷入,可能增加房屋供給,進而影響房價。 《平均地權條例》修正草案被視為打房政策,初期造成市場觀望。 經濟因素: 全球經濟不確定性:川普關稅政策、全球經濟放緩、供應鏈重整等因素,都可能影響台灣房市。 升息:央行升息增加購房者的貸款負擔,抑制市場需求。 股市波動:股市表現與房市有連動性,股市下跌可能加深房市修正幅度。 其他因素: 人口結構:少子化、高齡化可能影響房屋需求總量。 區域發展:台積電設廠效應可能帶動特定區域房價,但也可能因擴大赴美投資而產生變數。 新屋供給:未來幾年大量新屋完工交屋,可能影響房價。 區域差異: 房市可能出現區域極化現象,蛋黃區、蛋白區、蛋殼區的表現各不相同。 相較於中南部,北部房市的抗跌力可能較強。 對購房者的建議: 審慎評估財務能力,考量升息、信用管制等因素,謹慎評估自身財務狀況。 積極賞屋,房價可能下修,可積極看房,把握議價空間。 選擇具抗震體質的區段,選擇蛋黃區、交通便利、有建設題材的地段。 避免盲目跟風,避免投資過度炒作的區域,選擇有穩定需求的區域。 by 郭 慶豐 2025-06-06